第七八六章 海外来客-《回到清朝做盐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年轻人,我们有世界上最广袤的国土,每一寸土地都需要有人去守护。请到偏远地区去,如果你是一名士兵,就去守护边疆的安定,如果你是一名读书人就去传播华夏的文化。再灿烂的文明也是一代代读书之人创造传播的,从来没有将自己封闭起来还能够创造出灿烂文化的民族……”

    很快,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,在报纸传播。

    文章的署名是独孤赏月。

    这种能够在众多官方报纸上登上头版头条的文章,有心人都能够猜到是出自谁手。

    不过这确实是掀起了一波到边疆去的热潮,尤其是官府随即出台了一些列优惠的政策,比如到到偏远地区去的官编教师能够优先分配到城市任教。

    没有编制的教师,去支教之后可以优先安排编制。

    驻守在边远苦寒地区的军人可以拿到双倍的补贴,而且读军校的名额也更多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,到边疆去成为了复兴六年底最火热的一个话题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塘沽客运码头是目前最繁忙的一个客运码头之一。

    一位身穿青黑色呢子大衣的,留着花白胡须的白人老头,走下一艘从香江驶往塘沽的邮轮。

    这是一艘五千吨级的标准邮轮。甲板上的烟囱全都布局在靠后的位置,是为了给乘客们一个更好的乘坐体验。

    邮轮分为头等舱、公务舱和经济舱,一次能够载运上千人。

    这种邮轮才有铁木混合结构,全蒸汽动力,由复兴军自主设计。

    目前已经生产了几十艘,活跃在太平洋上的各条航线,现在甚至已经开通了到印度洋的航线。

    这种邮轮在战时还可以被征用成为运兵船,它的巡航速度可以达到十五节,在速度上超过了大部分的商船,极大地提升了复兴军的投送能力。

    包令在船上的时候,就远远见到了这个现代化的码头。

    他还记得上一次他来到这里还是十年前,那时候他准备去见大清国的皇帝陛下,但是并没有成功。

    那些清国人的官员,一个个愚昧、保守、落后,偏偏又眼高于顶。

    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芦苇滩。商船必须要从大沽口进入海河才能够找到登陆的地方。

    但是现在,在原本枯黄的芦苇丛中,一座新的城市已经拔地而起。

    远远地就能够看到一栋栋四五层的楼房,房子的主体是砖石结构,但是房顶却都是中式的黑瓦雕梁画栋。

    这仿佛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模式。

    游历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,对建筑颇有研究的包令一眼就看出了,这种建筑模式不是中西方建筑模式的拼凑,而是一种创新。

    一种因为建造技术、建造材料进步而带来的创新。

    登上了码头平坦坚实的水泥地,包令重重地跺了跺脚,远处的迎客区,有人举着牌子,一个穿着青灰色复兴军文官制服的年轻人举着牌子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牌子上写着的证正是包令的英文名字。

    曾几何时,他包令在这片土地上也是那种举足轻重的贵宾,每次都是董书恒亲自接待。

    现在竟然落得跟普通的宾客一般。

    包令的身后还跟着两个南洋仆从,这是他在香江岛上雇佣的。这些来自吕宋岛上土人,现在在南洋各个大城市给人做佣人,你可以跟他们签下长期的合同,也可以短期雇佣,按天计费。

    他这样一位绅士,是不可能自己拖着行礼到处跑的。

    这次到复兴军本土,他是以私人的身份过来访问。新任首相斯坦利先生专门找的包令,希望他能够以自己的私人身份找到董书恒,商量停战的事宜。

    大嘤帝国不想让这件事情公开。而包令在华生活多年,在那里有人脉,正好可以通过私人身份找复兴军协商。

    大嘤帝国已经准备好放弃在东方的大部分利益,以换取和平,以及一个喘息的机会。受伤的霸主最需要的就是舔舐伤口的时间。

    邮轮上下来的人很多,很多,而包令只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这些客人的成分也很杂乱,有欧罗巴各国来的使节,他们来调换任期已满的使馆工作人员。

    更多的都是大华夏圈内部国家的人,只有这些人才能够进入新京城中。

    包令从这些人的眼神中看到了与朝圣者一般的神色。

    而非华夏圈的人最远只能到达天津城划定的区域。

    整个复兴军本土现在并不对“外国人”开放。

    只有大华夏圈加盟国的“外国人”才能够得到进入内陆地区的通行证。

    “包令先生,你好!”朱建文大大方方地跟这个老外交官握手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