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七章 可怕的底蕴-《孤才不要做太子》
第(1/3)页
以往,遇到太上皇过寿之类值得庆贺的事情,或者皇亲重臣有人病重,皇帝还会象征性的发放一些度牒,名为祈福。但是最近两年,却一张都没发放。
两门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,实在是严重。长久以往,必然会出现大问题。导致僧道人口老龄化的是度牒,而他们也清楚度牒管控对于朝廷的重要性。如今皇帝说要发放度牒,无疑是松开了紧紧勒在佛道脖子上的绳索。
慧明惊喜道:“陛下,您所说发放,是要发放多少?”
袁天罡也急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只发放一时,还是长久发放?”
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嘴角微微翘起说:“这个要看是中原还是草原了,你们别高兴的太早,朕对中原度牒的管理,依然不会放松太多。而相对应的,对于草原,朕可以放开很多很多,特别是如果你们想要出境传教,朕不仅能够随你们要度牒,还能给你们出关文书,为你们提供庇护。你们觉得如何?”
“草原和关外啊。”
虽然很想说草原和关外没有根基,想要开窗基业苦难重重,但是,几人也明白,这已经是皇帝最大的让步了。
有,总比没有强....
太极殿发生的事情,李承乾虽然很好奇,但是也没有去看。
孙思邈的心情很不好,他也不好把人撇下过去看热闹。
虽然没说,但是不管是孙思邈还是李承乾,都是把对方当成是朋友的。朋友嘛,心情不好的时候,就是要凑在一起分担减少的。但是当彼此分享快乐的时候,快乐反而会翻倍。
玄奘倒是没什么,经历了西渡求法的过程,经受了足够的苦难,让他的心境进行了一次升华。李承乾一直觉得,成就玄奘圣僧之名的,不是那些经文,而应该是这一趟路程。
崇教殿里,李承乾和孙思邈在一起拆螃蟹吃,屏风的另一边是吃斋饭的玄奘。
“人啊,很容易就会被名声拖累。这也是当初为何老道我要行脚天下,很少在一个地方长留。在一个地方留的时间长了,名声起来了,就被牵绊了。治好的人多了,就很容易被人称赞,称赞的久了,就从人变成神仙了。
就像袁天罡建造的药王祠一样,前去参拜的百姓里面,好多人都是家中有人患病的。只是,其中好多人,其实贫道是救不了的。如果知道这件事,也不知道那些人会失望成什么样子。
太子殿下,你当初说的一句话,很有道理。站的高了,虽然比其他人都高,但是摔下来的时候,也是一样的惨啊。”
说完,孙思邈就拆开一个蟹钳子,也不沾蘸料,直接就把肉放到嘴里吮吸起来。
秋天是吃母蟹的时候,李承乾挖了一勺子蟹膏塞到嘴里,顿时呻吟一声。
屏风另一边,传来了玄奘的声音:“孙道长,您着相了。人生在世,如果整天都在跟别人证明自己的话,岂不是太累了?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好了,一些疾病治不了又当如何?跟您治好的人比起来,那些都是少数罢了。
袁道长等人确实有捧高您的想法,被动的提高自身,确实不太好。但是,就算您摔落谷底,不也能见到究竟谁是真心想要搀扶您的,谁是站在一边暗爽的不是?只要谨守本心,不被五色所惑,也就没什么需要恐惧的了。”
李承乾点点头,碰了碰孙思邈的肩膀说:“您听听,这可是玄奘高僧讲给您的道理。当然了,这个道理您听进去也好,听不进去也是应该的,因为玄奘法师不也没能做到不为五色所惑,跑到屏风另一边去,不敢看咱们吃螃蟹?”
屏风另一边,响起了玄奘的声音:“随您怎么说吧,不过,太子殿下,既然今日他们觐见陛下了,或许当初贫僧答应您的事情,就办不到了。”
李承乾道:“没关系,我也没想到后来会因为虏疮的事情,被父皇接手了。您和孙道长临阵脱逃,就已经是对孤最大的帮助了。”
“如此甚好。”
....
一顿螃蟹吃了好半天,三人才离开崇教殿。
宜秋宫自从接待了长乐等人以后,就被李承乾设定成了客房一般的存在。
在把孙思邈写到一半的总结拿过来、给玄奘找来几本佛经以后,俩人就不用操心了。
南州夷州以外,还有一些地方,并非是不存在虏疮的。孙思邈急着将医案整理出来,并装订成册,发布天下。而玄奘翻译完经书以后,对于佛学又有了一些灵感,准备开创自己的宗派,如今需要的是安静的思考。
两个人都把东宫当成了自己的避风港,一住就是几个月的时间,一直到腊月底,才告辞离开。
腊月来临,最折磨人的,自然就是年底的加班了。不过,因为尚书省又多了两个尚书丞,倒是轻松了不知道多少。
二十二这一天,结束了尚书省最后的工作,并且再一次被杨师道和杜如晦坑成了尚书省值守后,三人才拱手辞别。今年大唐各地的收成都很好,南州夷州也平安下来。再加上今年并不是很寒冷,可算是能过一个安稳年了。
从尚书省出来,李承乾并没有直接回东宫,而是出宫,拐个弯儿去了太平坊。
今年皇帝又把各地的藩王叫回了长安,看样子是准备敲打敲打,免得开战的时候后院起火。不过,在李承乾看来,需要敲打的也只有李渊的那几个便宜儿子,李恪等人完全不需要担心。
第(1/3)页